主页 > 新闻 > 反乌托邦世界《奥威尔》对力量的过度渴望而变得畸形的国度

反乌托邦世界《奥威尔》对力量的过度渴望而变得畸形的国度

时间:2024-09-18 18:51 来源:网络 作者:DAN先森

人们总是抱有期待,期待有一种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抵抗世间的一切苦难。教徒们将希望寄予神明,渴望着象征爱与美好的伊甸园重现人间;战士们将希望寄予武器,盼望黎明的曙光会随着战争的终结重返大地;而那些独裁者则将希望寄予监测,期待着将天地万物尽收眼底达到掌控全局的目的,以此来维持和平。

殊不知,一切的力量都像是悬停于头颅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就会将一切看起来美好的东西斩落在地。而那些由于对力量的过度渴望而变得畸形的国度,被人们称为反乌托邦。

《奥威尔》(orwell)正是一款将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反乌托邦世界变得更加生动的优秀游戏。故事的年代发生在更加遥远的未来,玩家将作为一名使用可以有权查看所有人隐私的终端“奥威尔”的调查员,在网络上监控每一位可疑的公民,从他们的博客、个人信息甚至是聊天记录里发现案件的线索。

这款游戏将“监控”机能发挥到了极致。在《1984》中,作者直到最后都没有明确写出那些终日隐藏于幕后窥探公民隐私的思想执法者是如何工作的,但在《奥威尔》中,玩家将亲身体验这种感觉。

image.png

一切透明的数字时代

在原作《1984》中,作者笔下的神鬼莫测的老大哥用无处不在的电屏来监控所有公民的日常生活。但电屏是可见且有死角的,所以主角温斯顿才借此躲藏在电屏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写日记。但是在《奥威尔》中,背景设定在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时代,公民的一切数据都备份在云端,也就是说虽然没有了墙上巨大的电屏,但人们的一切隐私和秘密都藏在了看似遥不可及的云端中。而借由“奥威尔”这款几乎全能的监控终端可以轻易看到任何一个人在网络世界留下的痕迹。故事开场于一场爆炸案,在几乎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玩家开始调查案件

首先,《奥威尔》可以看做是一款推理游戏,类似《弹丸论破》或《逆转裁判》那样,玩家通过搜集线索,再将互相冲突的线索进行对比,筛选出真正有用的线索,搜集线索的途中奥威尔指导员也会对玩家的举动进行分析和评判,最后玩家将线索汇总,而奥威尔终端另一头的执法者们将根据玩家提供的线索来决定那些嫌疑人的命运。

不过,作为一款推理游戏,玩家拥有的武器几乎强大到了令人畏惧的程度,“奥威尔”在一开始仅通过《国家观察眼》上的一则新闻就筛选出了一位可疑的人物,随着玩家在鼠标上轻点几下,她的性格、长相甚至是生活中的一切小细节都被深挖出来

将新闻中的关键词放入奥威尔系统中,它将会为你检索一切

其实以监控阻止罪恶滋生的作品远不止《奥威尔》一款,《看门狗》系列中,骇客艾登就通过网络监听那些潜在犯罪者的通讯记录以此来阻止悲剧的发生,美剧《疑犯追踪》里,主角们通过“机器”给出的社保号码来判定目标是否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

image.png

但上述作品中的人物仅将监测的结果作为参考,一切都以“人性”本身为意志行动,甚至在《疑犯追踪》的最后,人工智能被赋予了人性,只是为了以“人”本身的价值观进行推断。但《奥威尔》则不同,作为监控的工具来说,它更强大,也更残酷。

《看门狗》中通过系统甄别筛选出那些潜在犯罪者,玩家可以进行干预

玩家如同数字判官一般在屏幕前看着这个虚拟小人的日常生活,逐帧分析她的犯罪动机,最后为他定罪。这是《奥威尔》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这种感觉让人不寒而栗,因为那些自以为隐藏很好的人物背后则是完全透明的日常生活——银行流水、病例甚至是那些绝密的档案都能被“奥威尔系统”轻松获取。

这种新奇的体验感在满足玩家猎奇心态的同时,也带来一种对于隐私暴露的危机感,大数据时代在现实中已经真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界定隐私和安全之间那道无形的壁垒?

悬浮云端的致命机器

“奥威尔”不仅可以搜索到网络上的一切隐私,更可以将那些隐私进行整理分析。当玩家将线索拖拽到“奥威尔”时,系统会提醒这一过程的不可逆性,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玩家将公民隐私放入这个致命的监控软件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有任何秘密。

随着玩家“侧写”行为的不断深入,嫌疑人将不会有任何秘密

为了加强游戏中的真实感,玩家还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人的博客和聊天记录来获取线索。所以游戏流程便十分清晰,《奥威尔》的操作界面给人一种删繁化简的流畅体验。玩家在一开始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窥探嫌疑人的隐私,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搜集线索,并彻底还原事情的全貌。

玩家和NPC之间的间接互动环节也非常有趣,比如在玩家掌控了某位NPC的罪证之时,“奥威尔”另一端的执法官就会立刻行动进行抓捕,而此刻的NPC与他朋友的网络聊天也会戛然而止。其实以这种大量文本输出的形式进行推理的游戏有很多。

image.png

比如《流言侦探》系列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桥段,但像《奥威尔》这样细腻且内容丰富的游戏却很少见。玩家在面对大量文本时不会产生一种厌倦感,甚至将它代入整体的环境中,进行了一次“沉浸式”体验的深度游戏。

《流言侦探》中的文本量体现在聊天上,《奥威尔》则是整个网络

借由幽灵般恐怖的监控机器,玩家可以轻易撕下那些道貌岸然的人所戴的面具,但这样就是对的吗?这是一个多结局的故事,一切取决于玩家对于“人性”的重新界定。如果单纯将它看做一款猎奇向的推理游戏,那么它的存在就毫无意义。玩家所要面对的终极难题,是在国家安全和隐私安全的问题上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

破茧成蝶的文化理念

将文学巨著中最精华的理念制成游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要面对的是传统文学与时代背景是否符合,其次便是游戏性。在《奥威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84》的影子。比如游戏的第一章标题为“钟敲了十三下”,是在向原著第一章中“这是四月里的一天,天气晴朗却又寒冷,时钟敲了十三下”这句话致敬。第二章的标题“在没有黑暗的地方”,正是温斯顿与奥布兰约定见面的地点。

制作人并没有将原著中压抑怪诞的气氛照搬到屏幕上,而是通过现代人耳熟能详的网络环境,将整个故事背景放到更加先进便捷的数字化时代,给人一种细思恐极的体验。

“公民希望得到保护,却不希望知道如何被保护的”。是《疑犯追踪》中出现的一句话,爆鸣的曼哈顿双子塔换来的是隐藏于阴影中的无数天眼,却因为棱镜门受到人们的强烈谴责。任何过于强大的力量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在《奥威尔》中,一切的选择权都在玩家手中,玩家也许会没有任何顾忌地使用这种反道德武器来剖析公民的生活,也可能在窥探他人隐私之时,产生一种羞愧感。

image.png

相较于《1984》中无处不在的老大哥,“奥威尔”系统显得没有那么偏激与刻板。玩家甚至可以在游戏中看到那些NPC在博客上吐槽广场上的摄像头没有任何用处或者组织一场盛大的游行。究其原因,是因为游戏中的人物尽管被监视着,却没有受到极端残酷的精神控制,这使得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这正是这款游戏相较于原著中进步的体现。

与其说《奥威尔》是一款推理解谜游戏,不如说它是一场道德与人性的辩论。而隐藏于这场辩论中最重要的暗线则是“思想”——《1984》中拥有独立思想的温斯顿进入101刑讯室后,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揉碎,思想与爱不复存在,在他变成一具空壳之后枪声响起……

而在《奥威尔》中,那个名为“思想”的组织进入了玩家所操控的“奥威尔”中,在这个有虚拟数字构成的101刑讯室里,玩家会对他们做出怎样的行动,是这场辩论的终极命题。

我特别想用《1984》中温斯顿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这也是《奥威尔》这款游戏的核心思想:无论是在被监控量化的反乌托邦还是梦醒之后的现实世界,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以上就是反乌托邦世界《奥威尔》对力量的过度渴望而变得畸形的国度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大家能够从这款游戏中收获快乐!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内容及配图来自互联网,供学习和分享使用,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QQ。

相关新闻